上辑主要聊到“由格律诗股份分配比例引申出的一些深层隐喻与铺垫”,如若再结合相关人物结局对照则会发现:表面上看似愈多占到便宜的,结局反而赔的越多;看似吃了亏的,最后反而收益最大。这再次印证了“天下万事皆一体两面且能量相等”的真理性,更应了老子的那句“反者道之动”的金石之言,值得深思。
接续前文,当刘冰当众问出三人以及所有人心中的最大疑惑——丁元英为何不直接参与(究竟图什么)后,丁元英的回答看似并没有没说什么,但又仿佛“内容丰富、意味深长”,这就形成了“一面照出每个人主观认知的镜子”,每个人的理解实质都反映出了自己的主观想法(文化属性)。
而这就为后续的发展与每个人的结局埋下了伏笔:个人的行为是由各自的认知决定,“镜子”照出的只有“原型”,但由于每个人的角度不同、对于原型的“理解”不同,所以“同一原型”反而在众人眼中变成了“千人千面”。而用丁元英的话讲——认知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,因此就又回到了他的定论——
任何一种命运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。
所以只要真正懂了这句话,这部作品也就基本理解了。
大家心里谁都明白,但是谁都不会说出来,都抿着嘴笑。周国正唯恐心直口快的媳妇在这个节骨眼上得罪人,所以眼睛一直盯着媳妇,硬是把媳妇逼得大气不敢出一声。
——大家“心里明白”的是“刘冰的话外之音”,其实这本就是众人的疑惑:因为在常人的认知中,目的驱动行为,一定有所“图”才会有所“为”,但当下确实看不明白、也分析不出丁元英究竟图什么?甚至连“可能图什么”都想不出来。比如若丁元英与王庙村有点沾亲带故的渊源也能说得过去,或者丁元英看上了王庙村什么,但现实是丁不仅与王庙村没丁点关系、与冯世杰等人也只是萍水相逢;且王庙村更是穷到“啥也没有”…
而在常人眼中——“事出反常必有妖”:如果完全看不明白对方图什么,但对方却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(在势弱方看来),那么对方的动机就非常可疑了,不是“图的更大”,就或许是动了什么“歪脑筋”。与此同时,众人对于丁元英可谓是“完全不知根底”的,所有判断都是基于“联想”的结果,这其实与赌博没什么区别,只是“看似赌对的概率更大一些”,但本质依然是“赌”。
所以直至三人组集体退出前,他们都在一直提防着丁元英,时刻在紧盯与琢磨着“丁元英究竟图什么”且大多“往坏处想”。因此一旦有什么“风吹草动”,他们就会立马“风声鹤唳”;一旦有什么“危机线索”,他们则会立马“跳车自保”…所以由此就不难推出他们未来“遇事时”的思路与行为,一切皆有因果。
而周国正之所以担心她媳妇再次“心直口快”,是更怕“得罪了这位可能的大贵人”:因为常人往往更看重“眼前利益与及时行乐”,故即便丁元英可能是“骗子”,那么也得先投进来什么再行,再说对于他们这些一穷二白的王庙村村民而言,即便他真是骗子,又能从他们这拿去什么呢?
而真正会因此受损失的其实也只有冯、叶、刘三位组织者与出资人;且如若最后“出事”,他们反倒可以去找冯世杰顶雷,毕竟这事是因他而起。所以,冯、叶、刘三人更谨慎其实没有错,因为他们才是“真正担风险者”,冯世杰则是“承担最大风险者”。
但风险与机会恰是“能量相等的一体两面”:冯世杰看似“风险”最大,其实(做成后)他的收益同样是最大的。
叶晓明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就笑笑说:“其实刘冰没别的意思,就是丁哥为这公司忙活了半天反倒没丁哥什么事了,看不出丁哥图什么,心里不踏实。”
刘冰连忙说:“对,对,我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——冯、叶、刘三人其实与村民们的心理差不多,只不过由于他们担的风险更大,所以由他们直接问了出来。而对于他们三人而言,“风险与机遇”最低也是五五开的,目前来看“机遇”远大于“风险”,所以他们也怕“得罪了贵人”,因此才由叶晓明出来“打圆场”,这应该也在他们的计划之中。
只是由于已然如此“图穷匕见”却仍未获得他们想要的答案,所以他们的心始终“悬着”,且势必生出更多“疑问”——如若“不想隐瞒什么”,那么为何始终如此“避而不答”?这即在他们的心中“埋下了一颗种子”,他们的隐忧就是“土壤”,外界的一切“波动”都是“养料”:一旦外界出现什么“相对明确的不良信号”,这颗种子就会猛然长成“巨雷”,最终不可避免的“轰然炸响”。
所以至此,他们的结果已然埋下,几乎成为必然。
丁元英像老朋友唠家常一样说:“我能在这儿说话是你们给我的面子,你们请我说我就多句嘴,你们不请我说我就闭上嘴。我的作用是把你们撮合到一起,建议一种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。说到图什么,先假定我是骗子,然后你们摸摸口袋里有没有值得骗子惦记的东西,如果没有,咱们就放心了。扶贫是个好名字,但是扶贫的不是我,是你们,是你们的人和你们的资本。我图什么呢?你们请我说话,说明我的话对你们有用,我就臭显能能了。”
——他们那点小心思怎能瞒过丁元英的法眼,丁元英索性借势进一步“统一思想”,所以他“首先”说道:“先假定我是骗子,然后你们摸摸口袋里有没有值得骗子惦记的东西,如果没有,咱们就放心了。”这句其实主要是为王庙村村民吃下“定心丸”——他们是真的“一无所有”,若骗子连他们都惦记,那这骗子绝对脑子有问题,所以他们怎么看都是“完全没有风险”。
丁如此一说也就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隐忧,既而完全激发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。
他“接着”又说道:“扶贫是个好名字,但是扶贫的不是我,是你们,是你们的人和你们的资本。”这是对王庙村民与三人组说的——“你们的人”主指村民,“你们的资本”则是主指三人组了。这其实也是在借势再次灌输“靠自己的强势文化思维”。
“收尾”说道:“我图什么呢?你们请我说话,说明我的话对你们有用,我就臭显能能了。”这是在回答“对方一直反复委婉试探的——究竟图什么?”这一核心问题,他说的看似合理,但细想则依然“极为反常”:喜欢“臭显能能”确实是一大“人性特点”,但对应的基本都是“空口白谈、纸上谈兵、空说不做”,而像他这种如此出钱出力的用“罕见”形容都过分了,所以你说“三人组”听完能踏实吗?
而另一方面,这些对话难道不是“在丁元英的计划之中”?他怎么能想不到“图什么”将是所有人最为关注之事?所以他的回答必然是经过细致盘算规划过的,而他越不去全面解释,一切就越会“顺其自然发展”,如此大家才会按其本性(文化属性)而作为,最终则能引出最后的“规律大课”,这即是送给芮小丹的礼物了。
所以,一切其实都在他的计划之中。
丁元英说:“如果大家没有人再提问题,咱们就可以散会了,散会前每个人都看看会议记录,如果记录属实就签上名字和日期,咱们就根据这个制定章程了。”
——“埋伏”已经打好,就等“敌方入瓮”了。
接着,其他人有的看看,有的没看,依次都签了名字,把最后的那页记录的空白处写得密密麻麻,签字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次会议内容的见证。
叶晓明最后一个签字,签完字把记录交给丁元英,有意无意地笑着说:“丁哥一来,我们哥儿几个的前途就有救了。”吴志明随即补上一句:“王庙村的前途也有救了。”
丁元英是惟一没有签字的人,他随手把记录交给欧阳雪,不易被人察觉地微微皱了一下眉头,说:“有了这种想法,就已经没救了。”
——叶晓明最后一个签字,说明他看得更为仔细,这反映出“他依旧不放心的心理状态”,也为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埋下了伏笔。
而他有意无意的这句“丁哥一来,我们哥儿几个的前途就有救了”其实蕴藏着两层含义:
·“有意”是在指出他的说话方式,即喜欢说“好话、恭维话、别人爱听的话”,这反映出了他的圆滑与世故,也反映出了他的认知,也是社会偏好,因为这些必然是他的实践感悟
·“无意”则指明这种认知已然内化成了他的潜意识(文化属性),再结合人性“趋利避害”的特质,这反映出“在他的认知中,如此说话是对他有利的”
但正如丁元英对于文化属性下的因果论那般——“一切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结果”:人的认知即其文化属性,即“因”,现实际遇则是文化属性的“果”。那么结合叶晓明的现状则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——正是他的认知使他混成了如今这般田地。
所以,这也反映出——他的这种认知模式或许“让他能够在社会底层生存下去”,但却无法使他获得“进一步提升”。王庙村也是同理。
因此,如若“文化属性”不改变,那么结果只会绕了一圈“重回原点”,且会因为“主观强行”而引发“强烈的副作用”,反而将对方推入更为万劫不复的深渊(精神绝症)。如此也就可以理解丁元英的反应:“有了这种想法,就已经没救了。”的真正含义了。
好了,本辑就到这。下期预告:
丁元英首度直面解析“救世主”。
咱们翻开历史看看,你从哪一行哪一页能找到救世主救世的记录?没有,从来就没有,从来都是救人的被救了,被救的救了人。
预计发布时间:2023年2月24日(周五)早6:25.
欢迎持续关注,期待交流共进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ltti.com/2807.html